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福建武夷山属于哪个市?属于哪个县?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3 10:45:35    

百年城垣图志

崇安县也就是今天武夷山市,1989年8月21日武夷山撤县设市;

唐贞观初(约630年),左牛卫上将军彭迁定居于此,召集乡民垦辟荒地90余处,形成较大的居住点,取名新丰乡,为武夷山市最早的雏形。唐垂拱四年(688年),彭迁之子彭汉奏准将新丰乡改为温岭镇,设立官署。唐会昌五年(845年),彭迁裔孙彭珰呈报朝廷获准,将温岭镇改为崇安场,这是“崇安”这一地名最早的历史记载。 宋淳化五年(994年),改崇安场为崇安县。 1989年8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崇安县,设立武夷山市。崇安县城在现在武夷山市的崇安街道办事处。

崇安县城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知县余乾贞修筑。周围一千丈,高二丈四尺,宽一丈二尺;雉堞九百三十六个,炮台二十七座;开设四座城门,东门“宝日”,南门“问津”,西门“庆丰”,北门“拱极”。

嘉靖四十年(1565),旧城被火焚毁。隆庆二年(1572)重建新城。原东门改为“朝宗”,南门改为“景阳”,西门和北门仍叫“庆丰”,“拱极”。另在城东、南各开一处水门,称“毓秀”和“盐埠”;后又开一小水门称“集贤”,东北开设两个水门,分别是“太平”(也称毛家水门)和“埂头”。此次修筑城墙历时两年。

清顺治五年(1648),修筑了南、西、北门的月城。康熙四十三年(1704),知县王梓修建四门城楼,并题额匾,东门楼“碧水朝宗”,南门楼“名山在望”,西门楼“爽气西来”,北门楼“环星拱极”。乾隆年间,又又进行过两次。

民国二十二年(1933),闽北红军占领县城,发动群众拆毁城墙,将城墙砖用于公益事业。 1952年,又将所剩的城墙砖拆用于修建城关街道。现城墙仅存沿崇阳溪的部分城基和集贤门。

崇安城中有一条人工修筑的灌渠,叫清献河,修建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清献河将崇安城分为东西两个半城。河东有县治府衙,府衙东边是永安驿馆,东察院,进士坊;河西有社稷坛,护国寺,光化寺,城隍庙,文公(朱熹)祠,清献祠,宝林庵,九峰祠,崇贤书院,胡文廷公祠,孔庙,学宫,忠义祠,白云观,节孝楼,关帝庙,遗爱祠,山川坛,西林寺等。 崇安城内主要街道有前街,后街,中街,后渠街,大岭街,水东街,横城街,东峰街,水门街,方井街,掣鲸街,旧学街,坊门街,横街,驿前街等。附录:崇安汉城 亦称“城村汉城遗址”。西汉闽越国王城城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武夷山市(旧为崇安县)南城村。1980—1984年发掘。 城依丘陵地形营建。城址平面近似长方形,面积约48万平方米。城墙系夯土构筑,墙外挖护城壕。辟东、西两门。大型宫殿建筑基址集中在城内中部。其南部一组基址是主体建筑,属高台建筑形式。台面东西长120米,南北宽79.2米,最高达7米。由东西大门、庭院、殿堂、厢房、廊房、西侧殿、天井等组成。整体呈以庭院、殿堂为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四合院”式。城内还发现多处居址和冶铁、制陶作坊区。东、南郊是居民葬地。

该城始建于西汉前期,下限可及西汉末或东汉初。城址所在的城村又素有“王殿村”之称,故推测该城是西汉闽越国时所建的“王城”。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鸾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0号-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