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氨气的化学式是什么(简单介绍氨气与氨气气体检测仪)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2:29:41    

氨气是什么?

氨气(Ammonia )化学式为NH3,无色气体。

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密度 0.7710g/L。相对密度0.5971(空气=1.00)。

易被液化成无色的液体。在常温下加压即可使其液化(临界温度132.4℃,临界压力11.2兆帕,即112.2大气压)。沸点-33.5℃。

也易被固化成雪状固体。熔点-77.75℃。

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在高温时会分解成氮气和氢气,有还原作用。有催化剂存在时可被氧化成一氧化氮。用于制液氮、氨水、硝酸、铵盐和胺类等。

可由氮和氢直接合成而制得,能灼伤皮肤、眼睛、呼吸器官的粘膜,人吸入过多,能引起肺肿胀,以至死亡。

氨气到底是否是有毒有害气体呢?

人 们一提到氨气,往往只想到它那令人难闻的气味。的确,氨有一股刺激性的恶臭,空气中只要含氨0.037毫 克/升,人们就能闻到气味;超过1.2毫克/升,则会感到强烈刺激。按照规定,空气中的最高含氨量不得超过0.03毫克/升。如果氨气大量外泄,特别是氨 瓶爆炸,氨的管道、阀门损坏,则扩散后对人的安全将会造成严重威胁。

氨的用途较广,可用于制作铵盐、硝酸铵和尿素,冷藏库内还用它作致冷 剂。氨非常容易液化,在常温下,加压至7~8公斤力/厘米2就会变成液氨。液氨易 溶于水,1份水能溶700份液氨。氨的水溶液叫氨水。氨水中只有少量氨与水反应,其余仍以氨的形式存在,所以,经常有氨气逸出。氨不仅有毒,还会爆炸。 1982年12月,浙江省某钢厂对一只曾盛放过液氨的贮罐动火焊接时,因罐内残剩的氨气达到爆炸极限,遇明火发生爆炸。

有人认为氨有特殊气 味,稍有泄漏,马上便能发觉;它的爆炸下限又比较高,不大容易达到爆炸极限,因而忽视了防爆安全工作,这其实也是错误的。尽管少量 泄漏,确实不易达到爆炸极限浓度,但是,当氨瓶爆炸,或管道、阀门损坏时,则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有大量的氨冲出,极有可能达到爆炸极限。所以,决不能掉以 轻心。例如,氨压缩机房,电气设备要符合防爆要求,要考虑泄压设施;液氨瓶不得靠近明火,不能受阳光曝晒;液氨、氨水贮槽等都要注意防暑降温。又如:晒图 熏箱,不可用明火对氨水直接加热,并注意适当通风,防止逸出的氨气达到爆炸极限;氨不能与氟、氯、溴、碘及酸类混存;液氨贮槽的灌装量不能超过总容量的 85%。

发现氨气大量跑气,要及时疏散人员,参加抢救的人员要佩戴面具。进入冷库的人员,要穿好御寒服装,特别要注意保护身体的下部。

氨气毒害性多大?

氨是无色而有刺激气味的碱性气体。主要用于皮革、染料、化肥、制药等工业的冷冻剂,常由意外事故而吸入中毒。空气中氨气浓度达500-700mg/m时,可发现呼吸道严重中毒症状。如达3500-7500mg/m时,可出现“闪电式”死亡。

氨气有毒,跟其它毒物一样,是否中毒,要看吸入的总量,而不是看浓度。

首先,说一下氨气中毒的原因:

氨对接触的皮肤组织都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可以吸收皮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氨的溶解度极高,所以主要对动物或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常被吸附在皮肤粘膜和眼结膜上,从而产生刺激和炎症。可麻痹呼吸道纤毛和损害粘膜上皮组织,使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减弱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氨通常以气体形式吸入人体,氨被吸入肺后容易通过肺泡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运氧功能。进入肺泡内的氨,少部分为二氧化碳所中和,余下被吸收至血液,少量的氨可随汗液、尿液或呼吸排出体外。

1.长时间接触浓度较低的氨气危害:

长期接触氨气,部分人可能会出现皮肤色素沉积或手指溃疡等症状。

2.短时间内吸入大量氨气的危害:

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若吸入的氨气过多,导致血液中氨浓度过高,就会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的停搏和呼吸停止,危及生命。

遇到氨气泄露怎么办?

为运输及存贮方便,等闲将气态的氨气穿越加压或冷却获得液态氨。而液氨汽化时,吸收的热量较多,故氨可作为制冷剂。

空气中氨的(体积)浓度达到0.6%时,人在其中停留半小时就会引起中毒;浓度达到11~14%时,可以燃烧;浓度达到16~25%时,遇明火可以引起爆炸。

另外,氨在高温(260℃)时会分解出氢气(H2),遇空气及明火会产生强烈的爆炸。

工业制氨绝大部分是在高压、高温和催化剂存在下由氮气和氢气合成制得。氮气主要来源于空气;氢气主要来源于含氢和一氧化碳的合成气(纯氢也来源于水的电解)。

由氮气和氢气组成的混合气即为合成氨原料气。从燃料化工来的原料气含有硫化合物和碳的氧化物,它们对于合成氨的催化剂是有毒物质,在氨合成前要经过净化处理。

原则上使用氨气作为制冷剂会有距离火源限制,但是这不代表厂家会遵守。

对于普通人来说,永远不要想当英雄,你的任务是最快的速度撤离,除非你顺手就能关掉电源火源。逃离后迅速联系 EHS 专员和消防警察。

如果发生火灾,那么按照火灾的逃生方法,湿毛巾,压低身体,快速从逃生通道或者火势较低的地方撤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鸾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0号-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