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比利时的哀愁》:战争的动荡中,家庭、道德、死亡的迷思与救赎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9 08:15:31    


(1)有个性,有挑战思想的克劳斯造就《比利时的哀愁》

许久没有读过像《比利时的哀愁》这么大部头的作品了。中译本七百多页,堪称一部史诗级的作品。库切评论时,将《比利时的哀愁》誉为二战后最伟大的欧洲小说之一

《比利时的哀愁》的作者雨果·克劳斯是比利时诗人、导演、剧作家、小说家、画家和评论家,堪称全能型人才。

以前对克劳斯的了解还真是不够多,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对作者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通过译者李双志的介绍,才发现克劳斯除了才华横溢之外,一直是一个勇于挑战固有观念习俗,不向旧势力低头的一个人。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深受"阿尔茨海默病"的折磨之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安乐死,告别了这个世界,最后一次用生命的尊严向世界宣扬了自己的倔强。

或许,只有如此有个性,如此具有挑战思想的一位作家,才能够创作出《比利时的哀愁》这样伟大的作品。

(2)徐缓而又生动,一副奇幻的比利时的社会历史长卷

《比利时的哀愁》描写的是二战前后的比利时,书中主要人物都是居住在弗拉芒语区,讲述了小镇上的人们在那段动荡的时期所经历的事情。虽然是标题是比利时的哀愁,但是在书中,我们看到的是小镇上青年的哀愁,看到各家各户对生计的哀愁,看到的是不同的个体在历史的洪流中对未来的担忧以及对立场的选择。

其实很喜欢这种以小见大,从社会众生相表现历史大背景的一种写法。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莫名想到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还有沈从文的《边城》。这种专注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专注于世俗风情的写作方式,徐缓而又生动地,将路易斯生活的瓦勒、路易斯外婆家所在的巴斯特赫姆、寄宿学校所在的西佛兰德省呈现在读者面前,仿佛是一卷二战前后比利时的社会历史长卷,让人着迷。

但是与肯福莱特和沈从文的表现形式不同,这部小说以小孩子的视角来呈现,在文字表现上也呈现出孩童那种不成熟、天真怪异、奇思怪想,呈现出一种奇幻的色彩

比如说在教父、爸爸与路易斯交谈的时候,他表面上听着 大人说话,实际上心思已经不知道去了哪里。

"路易斯看到自己跑开了,跑过了院子那片铺了砖的无穷无尽的地面,他蜷缩着身子从音乐房的窗户下走过。"

这种灵魂出窍本领,想必我们每个从少年时期走过的人,都是心领神会的。

路易斯在相对比较平静的生活中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们组建秘密社团,他们偷偷分享"禁书",他们之间相亲相杀,他们共同走过了青春期。在这个阶段,其实路易斯的"哀愁"都是少年的哀愁,有着一些奇妙的幻想,有着一些梦幻的奇思,还有一些小男生隐晦的小秘密:

"这天夜里,路易斯给了庞大又沉重的驼鹿几马刺,骑着它闯过大火……火焰在路易斯牢牢攥住的鹿角上方闪烁,然后整只鹿角都烧了起来,驼鹿变软变白,的像贝克朗的母牛玛丽。它直立起来,路易斯从它侧边摔到了床上,醒来了,发现驼鹿在床单上留下了一大摊口水。"

在这些既奇幻又瑰丽的细节描写上,足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功力。

(3)记忆的珍贵碎片与战争洪流下的激荡起伏

《比利时的哀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的标题是"哀愁",共分为27章,而第二部分就叫做比利时,没有细分章节。这种章节的划分在阅读过的小说中还是第一次见到。

在读第一部分"哀愁"的时候,感觉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碎片,每一个碎片都是童年的一个记忆,小孩子对于祖国还没有那么深刻的理解,对于比利时这片土地的热爱,更多地还是体现在对家人的眷恋,对朋友的珍惜,对懵懂的初恋的幻想,对严厉的寄宿学校老师们的一种抵触。

作为一部偏自传体的小说,这些都是从作者的记忆宝库中提取出来得珍贵宝石,童年生活过的地方,那深情思念的故乡,就是作者心中最后的伊甸园,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不论政局如何变化,不论战争如何残酷,对于故乡的记忆都是路易斯,抑或是克劳斯心中那最后的疗伤之所。

相比之下,第二部分读起来就有些吃力,整个300多页都是讲述二战中的比利时人众生相,以及二战之后"白卫队"所制造的反攻倒算的恐怖气氛。

本身战争中的生活就非常激烈,这种不分章节、一气呵成的写法,让人们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而起伏,随着书中的情节而揪心不已,让紧张的气氛始终贯穿阅读过程。

""坟墓又不会溜走。"婆妈妈带着愤怒的微笑说,"躺在里面哪个也溜不走的。"她的脸上突然铺上了一层泪帘……我今天晚上还差点以为弗洛伦特坐在我对面呢。可他现在躺在英国的地下。"

在时代的洪流之下,每个小人物的命运都不受自己的控制,这不光是作为国民的一种哀愁,也是作为"小国"的比利时的一种哀愁。

(4)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其历史生活的组成部分

俄国作家阿·弗·古雷加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其历史生活的组成部分。"

比利时的地缘状况,决定了他"小国寡民"的历史地位,也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弱势地位。

在这样一个夹缝中生存的国家中,如何去看待社会现实,如何成长为一个男子汉,如何去撑起一个家族?这是路易斯们需要去思考的,需要去做的,这也就是他们的"哀愁"。

而正是这样一个一个的路易斯,构成了比利时,构成了他们所热爱的国家。个体独立的意识凝聚成国家、民族的独立意识与自强意识。在众多路易斯这样小人物们的身上,看到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就像是雨果·克劳斯所说的:"我们岂肯接受世事如斯,我们每日醒来,都当嘴吐白沫,为这世间尚有不公。"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鸾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0号-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