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学习《论语》子罕篇(1)原文及翻译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3 08:00:52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罕,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万世师表”。他的学说,被称为儒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很少谈论利益,他更注重天命和仁爱。这反映出孔子的人生哲学,他主张人应该顺应天命,同时要有仁爱之心,对人对事都要充满爱心。

“利”在这里是指个人的私利,孔子认为人不应该以追求个人利益为中心,而不是以追求天命和仁爱为中心。这也是孔子的一种道德观念,他认为人应该以道德为中心,而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命”是指天命,即人们应该顺从天命,接受天命的安排。这是孔子的一种人生观,他认为人应该接受天命,而不是反抗天命。

“仁”是指仁爱,即人们应该对他人充满爱心。这是孔子的一种社会观,他认为人应该对他人充满爱心,而不是对他人充满敌意。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达巷党的人说:“孔子真伟大!他的学问如此渊博,却没有什么可以让人称赞的专长。”孔子听到这句话后,对他的弟子们说:“那我们应该执着什么呢?是执着于驾驶马车,还是执着于射箭呢?我选择执着于驾驶马车。”

这段话反映了孔子的教育观和人生观,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的技能,而在于他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他并不在意自己的专长是否被人赞扬,而更关心自己的道德修养是否得到提高。他选择执着于驾驶马车,是因为他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用心去做,都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这句话的大意是:孔子说:“用麻线来做礼帽,这是合乎礼的;如今用丝来制作礼帽,这样省俭些,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行跪拜之礼,然后升堂行跪拜之礼,这是合乎礼节的;现在大家都只是升堂行跪拜之礼,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了大家的做法,我还是主张要先在堂下跪拜之礼。”

这段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礼的坚持和尊重,即使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礼的规定有所改变,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主张恢复传统的礼制。他认为,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礼的精神不能丢,这是对人的尊重,对事的认真,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臆测、不要肯定、不要固执、不要自我”。

这句话是孔子教导他的弟子们要有谦虚、宽容、灵活的心态,不要过分自信和固执己见。其中,“毋意”指不要凭空臆测,要有实际根据;“毋必”指不要过于肯定,要有灵活性;“毋固”指不要过于固执己见,要善于接受新的观点和事物;“毋我”指不要过于自我,要有谦虚和宽容的心态。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段话的背景是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经过匡地,被当地人误认为是曾经攻打过匡地的阳虎,因此被围困了五天。在这个困境中,孔子表达了他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周文王去世之后,文化不就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要废除这种文化,那么我就无法掌握它;如果上天没有废除这种文化,那么即使是匡地的人,也无法阻止我传播它。”

这段话反映了孔子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和对天命的理解,他坚信自己肩负着传播文化的使命,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不会改变他的决心。这也是他作为伟大教育家和思想家的精神风貌的体现。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鸾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0号-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