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捷克和斯洛伐克为什么分开?具体有哪些历史和现实差异?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27 08:15:33    

捷克的前身是波西米亚王国,斯洛伐克的前身是尼特拉公国,两国直到16世纪才因为奥匈帝国的关系走到一起,并且因为都是帝国内的斯拉夫民族而关系比较接近,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这两个斯拉夫民族就根据凡尔赛和会“民族自决”原则建立了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捷克和斯洛伐克为什么分开?具体有哪些历史和现实差异?

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分裂不是偶然的,是捷克族、斯洛伐克族民族矛盾长期没能得到解决的结果,是捷克斯洛伐克1989年11月发生剧变后,民族分离主义重新抬头和泛滥的结果,也是原苏联和南斯拉夫分裂的影响的结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历史、政治、利益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两大民族最终无法忍受一起过日子,那就让统一的捷克斯洛伐克解体。

捷克斯洛伐克,独立于1918年,去掉二战期间被纳粹德国占领的6年(1939-1945年),统一国家存在的时间还不到70年。有人会硬扯古代史,说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曾建立“大摩拉维亚王国”(公元9-10世纪),他们很早就在一起。


不错,这段共同记忆的历史确实存在,但是统一国家没有延续下来,两个民族是分道扬镳,隶属于不同的欧洲势力。换而言之,他们有一段共同的历史印记,但没有延绵的生死与共,强烈的统一意识需要时间来铸造。

因此,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在一战奥匈帝国瓦解后,有合适的理由选择建立联邦国家。在苏东剧变的冲击之下,单薄的统一史无法抗拒国内外的风云变化,民族分歧逐渐演变为巨大的鸿沟。


捷克人口大概是斯洛伐克人的2倍,你摸着脚指头都能想到,捷克斯洛伐克的主导力量是捷克人。为表示公平,捷克斯洛伐克实行“禁止以多压少”原则,意思是说两个民族要有对等的权力。

在1989年剧变之前,“禁止以多压少”原则主要是放在墙上看看,不具有实用性。在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领导,所有的政治精英都要无条件服从中央的决定,任何违规行为都会受到打压。

到剧变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红旗落地,“禁止以多压少”原则有了实际意义。人数不占优势的斯洛伐克人,为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可以讨价还价,捷克人不占据优势。这也导致两个民族,在各自的民族区域内形成独自的政党体系,大大削弱联邦政府的威信。

与政治困境同时发生的是,捷克斯洛伐克面临经济转型的巨大阵痛,进一步撕开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之间的裂痕。联邦政府实行激进的转型措施,多数商品价格实现自由化,取消国家对外贸的垄断。

这种休克式的经济疗法,对原有计划经济下生活的民众造成冲击,特别是有大量军工企业的斯洛伐克。根据1989年的数据显示,当时斯洛伐克的失业率是捷克的3倍,搞得斯洛伐克人民族主义大兴盛,并且逐步高于对统一国家的认同。

因此,1992年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关于“联盟的谈判”很快就走样,转变为关于“统一国家解体”的谈判。这样一来,两个民族的分离氛围就变得更加浓厚,甚至一旦有政治精英要求维护统一国家,都会被指责为民族的叛徒。如此一来,捷克斯洛伐克的解体不可避免,双方还是分开来过日子好。


1999年捷克与波兰、匈牙利一同加入了北约。2004年3月29日斯洛伐克加入北约。2004年5月1日捷克和斯洛伐克一同加入了欧盟。2006年捷克被世界银行列入发达国家行列:目前捷克作为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在东欧国家中拥有高水平的人类发展指数。斯洛伐克自1993年1月独立以来推行市场经济、加强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营商环境,从而逐渐形成了以汽车、电子产业为支柱,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市场经济。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鸾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0号-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