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美国可能永远无法禁枪?英国禁枪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6 09:30:35    

枪支是美国社会中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祸。

一种恶性循环正在美国形成:每次枪击事件发生之后,激发起来的情绪不是加强私人枪支的管控,而是购买更多的私人枪支用于自卫。

为何在美国控枪是一个不太现实的事情?

宪法规定

美国各类枪击案的发生频率令人瞠目结舌,每年超3万人倒在子弹的呼啸下。2017年10月1日晚,美国拉斯维加斯一赌场外的音乐节发生枪击案,59人死亡851人受伤。事后,美国参议员戴安娜·范斯坦呼吁立法管控枪支。

拉斯维加斯音乐节枪击案

事实上,美国部分官员在控枪道路上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先后推出过《苏利文法》、《枪支邮寄法》、《1934年全国枪支法》等等法规,但收效甚微。

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中,一个重要议题是,如何建立一支可靠的军事实力,以巩固新生的政权,答案是依靠民兵。1791年12月,关于民兵的宪法第二修正案最终获得批准,其中指出了民兵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容侵犯”。

费城制宪会议

当时美国人口很少,民兵的概念基本与公民相重合,营造出一种全民皆兵的情景,个人持枪成为了一项基本人权。

然而,问题随之而来,因枪支而引起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有人对宪法第二修正案提出了质疑,认为宪法的解释含混,没有明确“民兵”与“个人”的界限,导致了没有约束的枪支自由,这是对于生命的漠视。

如此一来,拥枪派和控枪派的长期对立形成,双方也没少为此对簿公堂。然而,美国最高法院对此始终保持着回避的态度,直到2008年的“赫勒案”和2010年的“麦克唐纳案”,拥枪派和控枪派的争论终于在法律层面得到了解释。

2003年,一位名为迪克·赫勒的美国人因申请持有手枪被拒,将华盛顿政府告上法庭,一审华盛顿政府败诉,随后上诉至最高法院,最后在2008年做出终审判决,赫勒所在的哥伦比亚特区违反宪法,侵犯了公民的持枪权;

资料图

此后不久,一位名为麦克唐纳的美国人又以同样的理由将芝加哥政府告上法庭,最后同样胜诉。从此,美国最高法院公开表明:美国公民的持枪权受到宪法保护。

枪支文化

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崇尚自由与人权。美国人对于自由的追求甚至凌驾于政府之上,枪支文化实质上是在保护个人权利,削弱政府权力。

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托马斯·杰斐逊就认为:

当人民恐惧政府,是为暴政;若政府恐惧人民,方有自由。

换言之,美国人拥枪,不仅是为了防卫他人,也是为了防卫政府。

2021年1月6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大量支持者涌入国会大厦,制造骚乱,与警察发生冲突。

美国国会骚乱

面对类似的大规模骚乱,其他国家大概率会出动军事力量强行镇压,但美国当时的做法却偏保守,原因便在于美国公民有着武装反抗政府的潜在合法性,这种合法性集中体现在公民的持枪权上,也是为什么美国会出现诸多因不满政府而爆发的示威游行的原因之一。

美国步枪协会

提到美国的控枪问题,美国步枪协会(简称NRA)是一个绕不开的组织。1865年,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结束。6年后,也即1871年,两位退伍军人成立了美国步枪协会,初衷是加强爱枪人士的交流,增进射击技术。

成立之初,美国步枪协会未能掀起什么波澜,直到美西战争期间才迎来转机。1898年,为夺取西班牙的数个殖民地,美国与西班牙发生战争。

在此之前,美国国内对于是否开战意见不一。美国步枪协会积极主战,时任美国海军副部长西奥多·罗斯福也是主战派的一员,双方有了一定的联系,后罗斯福也加入了该协会。更重要的是,罗斯福在美西战争赢得了巨大声誉,美国步枪协会的影响力也得到了提升。

1902年,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推动成立了“提高步枪水平委员会”,该委员会将一部分购买枪支的特权授予NRA。

西奥多·罗斯福

随后的一战与二战,NRA更是积极鼓励会员投身战场或者为兵工厂工作。

美国步枪协会在二战结束后迎来巅峰,大量退伍士兵涌入其中,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美步枪协会的会员数量超过30万,在美国社会乃至政界的影响与日俱增。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美步枪协会的会员已经超过三百万。在政府补贴与枪支制造产业的支持下NRA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美国历史上先后有9位总统都是其会员。

作为会员之一的里根总统遇刺后,仍然不改变其拥枪立场,因为在美国,允许公民持枪是一种政治正确。

美国总统里根遇刺

因而,每当美国发生枪击案,无论规模大小,流程都是一致的,对枪手行凶的谴责、对遇难者的哀悼,几天过后又会恢复原样,只留下给遇难者家属毕生的惨痛回忆。

2022年6月,美国推出《两党安全社区法》,要求加强对21岁以下购枪者的调查,限制一部分人的枪支使用权。然而,这只是隔靴搔痒,不能触及根本,只是对控枪派以及枪支暴力受害者的轻微抚慰。

英国禁枪吗?

说完美国,也许有人会好奇:英国禁枪吗?对于这个问题,英国知名媒体《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的回答是:英国所有世界上最严厉的控枪法案,大规模枪杀事件已几乎不可能出现。现实果真如此吗?

答案是否定的,英国对于枪支的控制明紧实松。2018年8月20日,伦敦在一天之内就发生了三起枪击案。

192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火器法案》,规定个人购买枪支必须给出有效理由,并且必须登记,以便追踪,同时限制私人购买的弹药数量。

之所以要限制枪支在民间的流动,明面上是以民众对于战争的厌恶为由,但也有人推测是英国政府担忧工人们发起武装暴动。

1937年,受经济大萧条的冲击,民间暴力犯罪活动增多,英国政府对《火器法案》进行修改,提高购买枪支的最低年龄,限制猎枪、全自动武器的流通,最关键的是:自卫不再是可被允许的购枪理由。

然而,随着二战爆发,收紧的枪支管制又很快松懈下来,随后几十年,买卖枪支再度成为英国人司空见惯的事情。

直到1987年,一位名叫瑞恩的英国人持合法购买的步枪残忍杀害16人,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亲;1996年,英国人汉密尔顿持枪在一所小学中射死学生和老师共16人。

两件骇人听闻的枪击案发生后,英国政府对枪支问题提起了警觉,制定了十分严格的枪支持有标准,只允许持有古董式猎枪以及某些旧式步枪,且要做到枪弹分离……

法案对于枪支的控制看似严格,实则依旧松懈,政府监管缺位、枪支许可证审批漏洞大,加上民间非法自制枪支,导致英国越来越成为“欧洲最暴力国家”。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鸾百科 琼ICP备2023010660号-6

返回顶部